低鐵、低水不溶物水玻璃備濕法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
時間: 2025-07-12 16:42:40來源: 湘潭湘南水玻璃有限公司
水玻璃作為一種可溶性無機硅酸鹽,在陶瓷化工、洗化、造紙、鑄造、建筑等傳統領域廣泛應用,同時在有機硅、白炭黑、鈦白粉、石英玻璃等高 端領域也展現出重要價值。然而,高 端應用對水玻璃的純度提出了嚴苛要求,尤其是Fe?O?含量需≤200mg/L、水不溶物≤0.5%、模數M≥2.5、婆氏濃度45-50Be°。傳統濕法工藝因設備材質、過濾效率及工藝控制不足,難以滿足這些指標,而低鐵、低水不溶物水玻璃濕法制備技術的突破,為行業升級提供了關鍵路徑。
一、技術突破的核心:原材料、設備與工藝的協同優化
1. 原材料的精細化選擇
石英砂作為核心原料,其SiO?含量和Fe?O?雜質直接決定水玻璃的純度。傳統工藝使用玻璃砂尾砂,而高 端制備需采用光伏玻璃用砂尾砂或經水洗、除鐵的精砂。例如,某企業選用SiO?含量≥98%、Fe?O?含量≤370mg/L的石英砂,通過配比計算確保產品Fe?O?≤200mg/L。燒堿方面,高濃度液堿(如Na?O濃度150-240g/L)可提升反應速率和模數,同時減少冷凝水對配方的影響。
2. 設備材質的升級與功能化設計
傳統濕法工藝使用16MnR鋼反應釜和碳鋼儲罐,易因磨損、銹蝕引入鐵離子。新型工藝采用304全不銹鋼反應釜(厚度25mm),配套進料管、進汽管、排氣管分設設計,并采用填料密封和變頻攪拌系統,減少金屬離子污染。過濾環節突破單一板框壓濾的局限,引入“板框壓濾+精密過濾”雙級系統:一 級采用1000型或1250型程控自動液壓廂式壓濾機,二級使用WBL-60泡花堿過濾機,配合珍珠巖助濾劑(孔隙率80%-90%),可截留1μm以下超微顆粒,使水不溶物降至0.2%以下。
3. 工藝控制的精 準化
配料與充汽優化:石英砂含水率偏差會導致配方失準,需通過重量傳感器實時監測并調整投料量。充汽階段需控制蒸汽壓力從0升至0.7MPa的時間≤30分鐘,避免冷凝水稀釋堿液,影響反應效果。
反應條件創新:傳統濕法需高溫高壓(如155℃、5小時)制備低模數水玻璃,而新型工藝通過添加活化劑(如羥基氯化銨和層狀硅酸鈉),將反應溫度降至130-145℃、時間縮短至2-4小時,同時實現模數2.5-3.6的可調控制。例如,某企業按SiO?:Na?O摩爾比3.5投料,添加0.08%羥基氯化銨和0.08%層狀硅酸鈉,在145℃下反應3小時,制得模數3.48、Fe?O?含量0.016%、水不溶物0.18%的高純水玻璃。
二、技術應用的行業價值與經濟效益
1. 拓寬高 端應用領域
低鐵、低水不溶物水玻璃可替代傳統產品,用于電子級硅溶膠、高純白炭黑、超白玻璃等高 端制造。例如,以該水玻璃為原料制備的低鐵白炭黑,可顯著提升輪胎的耐 磨性和燃油效率;在超白玻璃生產中,其高純度可降低自爆率,提升光伏組件轉換效率。
2. 降低生產成本與能耗
新型濕法工藝通過活化劑添加和熱量循環利用,將能耗降低30%以上。以年產1萬噸水玻璃為例,傳統干法需耗電1200萬kWh,而新型濕法僅需800萬kWh,同時減少廢氣排放90%,符合“雙碳”目標要求。
3. 推動產業標準化與規模化
該技術已形成完整的工藝包,包括石英砂均質化處理、反應釜智能控溫、雙級過濾系統等模塊,可快速復制至河北、山東、湖南等地。某企業投產后,產品合格率從75%提升至98%,模數波動范圍縮小至±0.1,滿足國 際客戶對批次穩定性的要求。
三、未來展望:智能化與綠色化并行
隨著AI優化控溫曲線、生物質硅源(如稻殼灰)替代石英砂等技術的突破,低鐵、低水不溶物水玻璃制備將向更低能耗、更高純度方向發展。例如,德 國BASF試驗數據顯示,AI控制可使反應溫度波動降低50%,模數標準差縮小至0.05;而稻殼灰中90%的無定形SiO?,可進一步降低原料成本20%。這些創新將助力中 國
水玻璃行業在全 球高 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。
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刪除!